Tag

葉兆輝

以受傷工人為本 清除重返工作的障礙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郭志良  |   葉兆輝

工作意外和職業病每年導致本港近200 宗致命及5.5 萬宗受傷個案。近數十年來,在有效處理工傷並防止傷患惡化為長期傷殘的問題上,以早期綜合治療為中心的工傷康復理念在國際間被譽為最有效方案,可是這種方案在香港卻一直未能普及。我們剛剛完成了一研究項目——從社會角度看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從而了解工傷康復理念在香港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工人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五) 釋放勞動力改善基層勞工報酬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張一  |  黃浩傑 |  程綺瑾

近日政府落實「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稱低津)推出時間表。預計將有20萬戶、70萬人受惠,令整體貧窮率降低兩個百分點。

該計劃的主要對象是在職貧窮而有兒童的家庭,目的是鼓勵自力更生,紓緩跨代貧窮。低津的推出反映出政府改善貧窮狀况的決心,對於有需求的家庭是一個及時的幫助。然而長遠來看,相信低津對於扶貧難以有大的成效。如何釋放潛在勞動力以及改善基層勞工報酬是決定扶貧工作成敗的核心因素。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四) 諾貝爾經濟學獎對本港扶貧工作的啟示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程綺瑾  |  張一

在政府的扶貧高峰會召開後兩天,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迪頓教授(Angus Deaton),特別表彰他對消費、貧窮、福利的研究。兩者的時間是巧合,但也反映對縮減貧富差距的關注不僅是本港,也是全球公共政策研究的重點。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三) 香港扶貧工作:對焦和有效的干預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陳夢妮

為更準確、全面了解香港的貧窮情况,在前兩篇文章我們先後拆解了2009 至2014 年間本港貧窮率(rate)、貧窮人數(size)的變化和貧窮差距(poverty gap)的變化。借此二文,我們意在強調對於本港貧窮狀况的度量,需同時考察貧窮的闊度(即貧窮率及貧窮人數)和深度(即貧窮差距)。本文聚焦扶貧政策,從闊度和深度兩個角度考察政府政策介入的效果。

Read More

樓價貴未解決 增公屋助安居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本屆政府在上月的扶貧委員會高峰會中公布了2014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報告中額外強調公屋的重要扶貧效果。

政府的分析顯示貧窮人口及貧窮率都有顯著下降,由2013年的132萬人(19%)減至96萬人(14.3%),若將公屋的非現金轉移也量化計入住戶收入時,整體貧窮率會額外下降4.7個百分點至9.6%,此扶貧成效甚至高過支出每年超過200多億的綜援現金恒常援助。

筆者近期也針對公屋為健康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正好呼應了公屋政策對於扶貧的顯著效果。我們發現公屋政策可泯除社經弱勢所造成的健康不平等,為處於健康弱勢的居民帶來好處。

Read More

投資青年紓解老齡化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中國政府最近宣布廢除已經實行35年的「一孩政策」,改為推行「二孩政策」,希望此舉能減低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避免不可持續的人口結構所帶來的潛在危機。目前,中國60歲或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15%,這比例預計到2050年翻一番。儘管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中國人「未富先老」的風險亦逐漸成為現實,老年人口比例的快速增長,為退休和養老體系帶來巨大的資金壓力。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二) 拆解扶貧數字-「闊度」改善「深度」加劇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黃浩傑

回應《2014 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我們相信,多角度地分析不同的貧窮指標,將有助社會大眾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貧窮的真實面貌,為扶貧政策提供數據,讓將來的扶貧工作能更聚焦和有效。前文(〈拆解香港2014扶貧數字〉)對2009年至2014年的貧窮率及貧窮人數變化進行了分解分析(decomposition analysis),發現雖然兩貧窮指標在這5年間均呈現下降,但同期內的人口老化、家庭住戶人數減少、總體人口增長這些人口結構的趨勢,其實對該兩貧窮指標的減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本地貧窮結構問題,除了解貧窮的「闊度」(即貧窮率及貧窮人數多寡)外,本文特別探討貧窮的「深度」(即貧窮差距(poverty gap)的大小)。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一)拆解香港2014扶貧數字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根據政府最新的貧窮情况報告,2014 年的貧窮率在政策介入前是19.6%,人數132 萬;政策介入後人數減少至96 萬,貧窮率下降至14.3%。「政策介入」是指由政府發放的恆常現金福利(例如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表面看,政策介入令貧窮率下降5.3個百分點,但如果我們深入拆解貧窮人口的構成,會發現如果剔除人口結構改變因素,政府扶貧的效果甚至高於這個數值。

Read More

扶貧工作 迎難而上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羅亦華  |  黃浩傑  |  肖雲鈺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政府政策(下稱「政策」)介入前後,貧窮人口和貧窮率改變的解讀方式。香港的貧窮研究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50%界定為貧窮線,貧窮率即是在貧窮線之下的人口所佔整體人口的百分比。

Read More

精神健康+身體健康=整體健康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黎淑怡  |  程綺瑾  |  葉兆輝

每年的10月10日為世界精神健康日,成立此日的目的是提醒大眾精神健康的重要,以及多關注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沒有心理健康便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可見精神健康是組成整體健康的必要部分。

可是,普羅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往往多有誤解,很多時對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帶有負面標籤。其實,心理疾病與心臟病和糖尿病等身體毛病一樣,所有人均有機會患上;同樣,只要得到適當治療和支援,是可以痊癒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