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reating default object from empty value in /opt/app-root/src/content/themes/salient/nectar/redux-framework/ReduxCore/inc/class.redux_filesystem.php on line 29
以受傷工人為本 清除重返工作的障礙   | Well-being in Hong Kong

以受傷工人為本 清除重返工作的障礙  

By December 23, 2015Paul's Channel

郭志良  |   葉兆輝

工作意外和職業病每年導致本港近200 宗致命及5.5 萬宗受傷個案。近數十年來,在有效處理工傷並防止傷患惡化為長期傷殘的問題上,以早期綜合治療為中心的工傷康復理念在國際間被譽為最有效方案,可是這種方案在香港卻一直未能普及。我們剛剛完成了一研究項目——從社會角度看香港僱員補償保險體制,從而了解工傷康復理念在香港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工人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非致命索償跌死亡率維持高企

先從數字說起,勞工處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數年香港的工作意外數字有些許改善的趨勢,由2007年每1000名工人17.1宗非致命的保險索償個案跌至2013年的14.2宗,跌幅於男性及40歲以下的年輕僱員較為明顯,但死亡率則維持高企(每10 萬名工人5.0 至5.4宗)。本地工作意外的比率與其他先進國家相約,但在死亡率方面,相比澳洲(1.7 宗)和新加坡(2.1宗)則相差甚遠。另一方面,每宗索償個案的平均成本在各方面亦有所上升。因容易涉及嚴重意外,大額的索償通常見於建造業,約佔每年總個案數的8%。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較輕微個案的龐大數目及所衍生的成本,每年約57%的個案只涉及少於兩星期的病假,而近70%的個案並未導致工人任何永久性傷殘。

另外,根據其中一間保險公司所提供的數據,近年約三分之一的索償個案為筋肌勞損及傷患。此類型的傷患不但康復需時,如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受傷後3至6 個月之內)更容易惡化成長期病患,而更重要的,是對工人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的嚴重影響。

我們的研究包括與持份者進行了多次的訪談,包括勞工處、僱主、立法會議員、非政府機構、保險公司、復康服務提供者、醫護從業員及法律專業人員。除此之外,我們留意到工人的聲音和意願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為更深入了解他們的真正需要,我們也訪問了多位受工傷困擾的工友。

僱員補償保險體制面臨的挑戰

我們的分析歸納出兩大挑戰。第一大挑戰是本地以賠償為中心的文化,現時香港沒有政策規範康復及重返工作為工傷的大前提,持份者各自為政、缺乏溝通,並着重及耗時於處理賠償及程序上。這種文化為社會帶來不少負面的影響,破壞僱主和僱員的互信,更創造機會讓索償代理和一些律師利用受傷工友的脆弱和徬徨,鼓勵訴訟。再者,訴訟過程產生了高昂的成本,但高出的成本卻不一定為工友帶來更大的賠償,甚至有很多時候引伸出更多精神上的困擾。

另一挑戰是林林總總影響工友重返工作的障礙,除了以上提及以賠償為中心的文化外,其他還包括工友的個人因素和資源的有效運用,例如:工傷對健康及情緒的負面影響嚴重影響工人重返工作的意願;公營醫療系統對工傷復康缺乏焦點,各專業協調性欠佳,評估及治療的排期太久,錯失復康的黃金時機;工作環境缺少了對幫助受傷工友重返工作的支持,如中小企難以安排負擔較輕的工作,還有僱主和同事因不理解工傷對傷者的困擾而對當事人產生不接納甚至排斥的態度,這些都使受傷工友重返工作的旅途障礙重重。

要預防工作意外引致的殘障,更積極的方法當然是從一開始防止意外的發生。雖然職業安全原不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但研究的過程中訪談者對職業安全的憂慮不斷重現,反映出社會大眾對職安健的意識仍然有待提高。有時,香港的高工作效率和生產力竟以工人的安全作為代價,而對安全問題的輕率態度,僱主和僱員都要負上責任。

以工人為本的體制

要建立一個以工人福祉為重的體制,我們要先從文化入手,推廣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從源頭防止意外的發生。除了加強教育及培訓外,改善工作安全環境,還要有嚴格的職安檢查,並及時反映和跟進工作場所內的職安風險,令安全變成一種習慣。

意外意外,意料之外,若然事故不幸發生,除了要以金錢賠償的方式為受傷工友帶來經濟保障,更要積極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幫助工人安全並盡早重返工作應為工傷復康的主要目標,這也是很多工傷工人的心願。因此,社會大眾對重返工作的正確理解尤其重要,重返工作及賠償兩者並不是互相對立,它們實為可並行及互相補充不足的角色。我們要建立一套融合兩者的工傷管理政策。另外,香港一些現行的良好復康典範,例如政府於醫管局為政府僱員提供的一站式服務,使有需要的僱員能盡早接受到有效的治療,若能與其他持份者合作,妥善運用資源,實能擴大規模令更多受傷工友受惠。改善現在公營醫療體制,讓各專業緊密配合,以減少延誤評估和治療及因而惡化為長期病痛的機會。最後,我們有需要重新審視持份者現時的角色,以建立工人為本的體制為目標,重新調整各持份者在工傷復康上的角色。另外,我們建議設立傷亡研究中心,好好利用現時勞工處及相關機構所擁有的數據,作定期的監控和評估,辨別出不同年齡和工種的高危群組,作出有效和到位的干預,防患於未然。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應該立即行動,及以其他國家的經驗為鑑,加快受傷工友康復進展的步伐。再者,香港正面臨勞動人口老化的情况,我們更需要不斷改善工人的工作安全,盡量減少意外的發生。希望各持份者攜手合作,齊為工人的健康及福祉作出貢獻。

作者郭志良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本次研究得到僱員補償聯保計劃管理局資助;其他研究小組成員包括李思齊、周南思及脫志旭)

文章於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明報刊登。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