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兆輝
上個月筆者參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舉辦的「慈善共創 都市聚焦」國際慈善論壇,此論壇聚焦「共享價值」(shared value)議題,講者們講述很多商界「善有善報」的成功例子(doing well by doing good),這些善舉不單捐贈盈餘,還展現出商界對社會的承擔,企業如何回應社會充滿挑戰性的需要,如何通過與非政府機構和整個社會創造「共享價值」,一同突破原有資本主義商業營運的限制。 Read More

葉兆輝 | 陳夢妮
家庭是社會構成的一個核心單位,為所有人提供了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和保護。
近10 多年來,香港的家庭組成不斷在演變,住戶人數不斷減少,在2015年只有2.8人。另外隨着跨境婚姻的增加,香港的家庭組成起了重大的變化。根據政府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本港結婚登記數目為51,609宗,在港登記的香港與內地的跨境婚姻數為17,953宗,約佔整體登記數目的35%。其中,新郎為香港人而新娘為內地人的有13,123宗;新娘為香港人而新郎為內地人的有4830宗。跨境婚姻已然成為本港婚姻的重要一環,「港男北娶」仍舊是主流,同時「港女北嫁」也在日益增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本港整體結婚登記數目較2014 年下降了4845 宗,跌幅約達9%。 Read More

葉兆輝 | 梁穎姿 | 沈君瑜
今屆中學文憑試(DSE) 共有68,128名考生,包括57,127名日校生及11,001 名自修生,較去年整體考生人數減少約8%。今年有23,611 名日校考生至少考獲「33222」(中、英文3級,數學、通識及一選修科亦取得2級或以上成績),符合本地學士學位課程基本入學要求,佔整體日校考生42.2%,較去年增加1.9個百分點。政府改善青年人繼續爭取升學機會,職業訓練局(VTC)於今個新學年開設逾百個課程,合共提供超過1.8萬個學額,有助增加年輕人的就業和培訓機會,從而改善未來的升學就業前途。與此同時,今年亦有6名特殊教育需要(SEN)的考生考獲3科或以上5**,成績優異。他們面對身體上各種不同的障礙,努力向上,也是為了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找到有利位置,實踐他們的夢想。能夠考上優異成績的學生固然值得讚賞,但是,未能考上的是否就代表他們能力不夠?大家有否發覺,本地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往往被DSE的成績控制和支配,就如齊天大聖頭上的金剛箍般箍得緊緊的,讓所有年輕人和家長圍繞着DSE的成績團團轉。 Read More

郭瑛琦 | 葉兆輝
「剝奪放大」(deprivationamplification)理論指出,貧窮地區與富裕地區相比資源可達性(accessibility)往往較低,匱乏的資源容易導致原本就已陷入貧窮的住戶的生活再度雪上加霜。香港政府一向以「建設平等、公平、公正的社會」作為施政理念的原則,然而對於「本地基礎設施的空間分佈是否公平」這一議題,目前尚未有系統的實證研究對其進行評估。本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評估香港貧富地區的基礎設施空間可達性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深入探究基礎設施的空間分佈有助於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對政策的制訂具有一定參考作用。也希望透過數據分析,釐清一些基本事實,提升討論解決社會問題的水平。 Read More

彭晨虹 | 葉兆輝 | 羅亦華
近年來,港人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日益加深,以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註】為例,197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為0.430,之後穩步攀升,2011年達到0.537。在過去40多年,香港的堅尼系數一直處於超過警戒線的高水平。然而,為何年輕一代對貧富差距的抱怨比父輩強烈?有人說,那是由於代際流動減慢。 Read More

張一 | 葉兆輝 | 鄭雅心
A小姐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兩年前居屋業主收回以友情價租出的「蝸居」後,驟感迷茫。天下之大,竟找不到容身之所。當時母親及自己均有穩定工作,兩人不合資格申請公屋,卻又負擔不起私人樓宇昂貴的租金,更莫想「上車」買樓,對兩母女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結果,為了成為公屋合資格申請人,母親辭去了工作,寄居於親友籬下的板間房。而A小姐則硬着頭皮投靠多年不見的父親。按房屋署指示,兩人公屋的入息上限為1萬6000元,因此母親只能到街市打打散工。兩人的生活開支主要靠A小姐的文職工作一力承擔。 Read More

張筱蘭 | 葉兆輝
在過去300多年裏,世界人口增加超過10倍,由1700年不足7億人至今天已達70億人。世界人口急劇增加,緣於十八世紀後期人口死亡率逐漸下降與生育率上升。
馬爾薩斯(Malthus)的第一版《人口原理》(1798)正正是這個時期推出,人口問題亦是當時社會討論的焦點之一。根據他的人口理論,控制人口增長有兩種基本抑制:預防性抑制與現實性抑制。前者在現代西方國家透過限制婚姻以控制生育和人口增長;後者則在非現代西方國家因人口無節制地增長以致貧窮和死亡率上升。要利用預防性抑制來控制人口增長,教育、家庭計劃和避孕技術絕對扮演了重要角色。
現代社會的大部分家庭均有意識地計算生育孩子的成本和效益,評估客觀因素如社會環境、居住地是否有足夠影響力的友善家庭政策,從而決定是否(或推遲)結婚和生育,這些因素同樣直接影響香港的人口發展。

葉兆輝
最新的施政報告將「創新及科技」擺作重頭戲,提出建設「智慧城市」。香港信息科技的基礎設施發達,互聯網覆蓋率近80%,手機更是平均每人有兩部,具備發展「智慧城市」的硬件基礎。香港人生活節奏快,追求高效,喜歡新產品,對「智慧城市」有需求。而「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助於減少人力成本,對於人口不斷老化的香港來講,有利於維持社會的持續高效運作。因此建設「智慧城市」是適應時勢的選擇。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