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香港貧窮問題系列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五) 釋放勞動力改善基層勞工報酬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張一  |  黃浩傑 |  程綺瑾

近日政府落實「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下稱低津)推出時間表。預計將有20萬戶、70萬人受惠,令整體貧窮率降低兩個百分點。

該計劃的主要對象是在職貧窮而有兒童的家庭,目的是鼓勵自力更生,紓緩跨代貧窮。低津的推出反映出政府改善貧窮狀况的決心,對於有需求的家庭是一個及時的幫助。然而長遠來看,相信低津對於扶貧難以有大的成效。如何釋放潛在勞動力以及改善基層勞工報酬是決定扶貧工作成敗的核心因素。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四) 諾貝爾經濟學獎對本港扶貧工作的啟示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程綺瑾  |  張一

在政府的扶貧高峰會召開後兩天,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迪頓教授(Angus Deaton),特別表彰他對消費、貧窮、福利的研究。兩者的時間是巧合,但也反映對縮減貧富差距的關注不僅是本港,也是全球公共政策研究的重點。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三) 香港扶貧工作:對焦和有效的干預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陳夢妮

為更準確、全面了解香港的貧窮情况,在前兩篇文章我們先後拆解了2009 至2014 年間本港貧窮率(rate)、貧窮人數(size)的變化和貧窮差距(poverty gap)的變化。借此二文,我們意在強調對於本港貧窮狀况的度量,需同時考察貧窮的闊度(即貧窮率及貧窮人數)和深度(即貧窮差距)。本文聚焦扶貧政策,從闊度和深度兩個角度考察政府政策介入的效果。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二) 拆解扶貧數字-「闊度」改善「深度」加劇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  黃浩傑

回應《2014 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我們相信,多角度地分析不同的貧窮指標,將有助社會大眾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貧窮的真實面貌,為扶貧政策提供數據,讓將來的扶貧工作能更聚焦和有效。前文(〈拆解香港2014扶貧數字〉)對2009年至2014年的貧窮率及貧窮人數變化進行了分解分析(decomposition analysis),發現雖然兩貧窮指標在這5年間均呈現下降,但同期內的人口老化、家庭住戶人數減少、總體人口增長這些人口結構的趨勢,其實對該兩貧窮指標的減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本地貧窮結構問題,除了解貧窮的「闊度」(即貧窮率及貧窮人數多寡)外,本文特別探討貧窮的「深度」(即貧窮差距(poverty gap)的大小)。

Read More

探討香港貧窮問題系列(一)拆解香港2014扶貧數字

By | Paul's Channel | No Comments

葉兆輝

根據政府最新的貧窮情况報告,2014 年的貧窮率在政策介入前是19.6%,人數132 萬;政策介入後人數減少至96 萬,貧窮率下降至14.3%。「政策介入」是指由政府發放的恆常現金福利(例如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傷殘津貼及鼓勵就業交通津貼等)。表面看,政策介入令貧窮率下降5.3個百分點,但如果我們深入拆解貧窮人口的構成,會發現如果剔除人口結構改變因素,政府扶貧的效果甚至高於這個數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