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輝
最新的施政報告將「創新及科技」擺作重頭戲,提出建設「智慧城市」。香港信息科技的基礎設施發達,互聯網覆蓋率近80%,手機更是平均每人有兩部,具備發展「智慧城市」的硬件基礎。香港人生活節奏快,追求高效,喜歡新產品,對「智慧城市」有需求。而「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助於減少人力成本,對於人口不斷老化的香港來講,有利於維持社會的持續高效運作。因此建設「智慧城市」是適應時勢的選擇。
政策鼓勵創科發展 政府需做更多
相比起全球其他發達經濟體,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算不上先進。且不說歐美國家,內地近年在「智慧城市」方面已開始探索。此次施政報告裏提到的在巴士站安裝實時到站顯示屏,在內地多個大城市已經實現。在杭州,市民使用手機程式可以便捷地找到停車位、預約就診、訂出租車等。將這些程式轉化到香港使用,在技術上非常容易,但在實際運作時,卻需要政府規管及業界方面的配合。單以電召汽車服務的手機程式為例,在全球很多地方,包括內地,都廣受歡迎,但在本港不僅受到出租車司機的抵制,更被警方查處,舉步維艱。政府此次的報告中提及擴大Wi-Fi覆蓋範圍,對3G、4G已經廣泛覆蓋的香港來說,能帶來的增值恐怕並不大。相比之下,開放大數據共享,並在政策規管方面鼓勵創新科技的發展,是政府可以做更多,也需要做更多的方面。政府已經搭建了「資料一線通」網站(data.gov.hk)。一方面,如果這些數據可以得到更有效利用,不僅可以便利市民生活,更可以為有效地制訂公共政策提供實證基礎。另一方面,該數據庫目前僅有不到500個數據庫,與歐盟開放的近8000個數據庫難以比擬。各公家部門仍有很大的數據潛能可以釋放,如何鼓勵並方便此類數據的公開和共享,是單純的資金投放解決不了的,唯有靠政府在政策、法規方面作出指引。另外,本港在法治公正獨立、知識產權保護得力方面的優勢是主要的競爭力所在,需要政府繼續呵護和強化。
「智慧城市」的發展更需要人才的儲備。遺憾的是,此次施政報告對本地大學的發展未有提及,卻提到「協助更多有經濟需要的學生到內地升學」。近些年,內地與台灣都在推廣、普及大學教育。台灣20至24歲人口中,61%具大學或研究所教育程度。內地的同年齡人口亦有大約22%具備大學學歷。相比之下,本港的對應數字僅為18%。去內地升學雖然有助於學生擴寬視野,但具體到不同學制的轉化、適應、就業前景、是否能順利回流香港、大學學歷的互認等方面,政府都需作出慎重考慮和安排。在特首發表此次施政報告的大約同時,奧巴馬在美國發表任內的最後一次國情咨文,提到要保證每個美國人都能夠負擔得起大學教育,而非協助更多有經濟需要的美國人去學費較為便宜的國家讀大學。
此外,培養人才之後還需有配套的就業環境留住人才。目前,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在本港並不容易找工作。雖然國際知名的信息科技公司大多在香港都有辦公室,但僱員職責以銷售、推廣為主,少有聘請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另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本港開發了先進的動畫新聞生產系統,BBC、CNN都向香港公司下訂單,但這些產品的生產卻是在台灣進行。因為本港租金較貴、人工較高。政府目前以資金鼓勵創新科技產業,但一次性的投資能令一個小企業維持多久?在起步之後,這些中小企能否繼續在香港市場存活並擴大發展?還是將不得不轉移去內地、台灣或其他周邊地方發展?長此以往,香港政府在創新科技方面投資的回報何在?
警惕勿忽視人文藝術培養
另一方面,社會各界亦須警惕,不能因為政府重視高新科技產業,就忽視對人文、藝術學科的培養。「科技以人為本」,對人性、人心的了解,對審美的品味,都有助於創新和創意。這方面,免費開放博物館是一個好的開端。讓市民在閒暇時可以不用只得行商場,而是可以更多去接觸藝文知識,滋養心智。
早前收緊自由行政策之後,社會上聽到很多「唱衰」香港的聲音。但現在,我們欣然見到政府和各界都在積極尋找新出路。內地遊客減少了,但其他海外遊客增加了。如創新產業、高科技工業及新農業可以得到發展,香港的經濟將更多元、完善,香港人的生活也可以有更多選擇。「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有遠見的政府與有智慧的人民。科技的複製並不太困難,如何令科技富有特色和吸引力才是致勝的關鍵。香港本身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值得去保護和發揚,讓香港不僅稱為一個智慧的城市,而且是有趣、有特色、富有吸引力的城市。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文章於二零一六年一月十四日在明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