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reating default object from empty value in /opt/app-root/src/content/themes/salient/nectar/redux-framework/ReduxCore/inc/class.redux_filesystem.php on line 29
食物援助服務的可達性分析 | Well-being in Hong Kong

食物援助服務的可達性分析

By March 10, 2015Paul's Channel

郭瑛琦  |  陳之翰  |  葉兆輝

近年來,為緩解貧窮問題,不少社會服務機構在社區中提供食物援助服務以減少低收入家庭的食物開支,從而減輕其生活重擔。這些機構開展了多種類型的食物援助計劃,包括集體購買、平價市場、食物派發、熱食服務等。服務目標主要是低收入家庭,例如清貧長者、在職貧窮家庭、面對衝突的家庭(例如失業或有病人的家庭)及不能就業或不符合申領福利資格的新移民家庭、長期病患者及露宿者等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13年進行了食物援助服務概况調查,了解食物援助服務的現况並提出了相關的建議。然而關於服務的空間位置的設定是否能有效地滿足貧窮人口的需求目前尚未有詳細的探索。為了優化資源的配置,將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從空間角度對食物援助服務的分佈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可達性指標及地理單元

可達性(accessibility)通常指從某一給定區位到達一定服務資源的便利程度。度量可達性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人均資源擁有量、最近距離法、基於機會累積的方法、潛能模型、兩步搜尋移動法等。在本案例中,由於大多數服務點所提供的資源量足夠大,因此服務點的容量並不能很好地衡量可達性,而這種情况下採用距離的方法更加合適。最近距離法是度量服務可達性的常用指標,其含義清晰而易於理解,本文採用最近距離法來衡量食物援助服務的空間可達性。

每5 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中包含了精細的街段地理分區資訊,2011 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包含了1620 個街段,街段平均人口約為4200人,這為我們在精細的地理層面進行食物援助服務的可達性分析提供了可能。我們基於食物援助服務位置數據(http://www.poverty.org.hk/foodmap)和人口普查數據,應用地理資訊技術,以「到達服務的最近距離」為可達性指標,從兩個空間層面進行分析,並尋找出食物援助服務較為缺乏的地區。這兩個空間層面分別為包含29 個分區(港島4 個區、九龍5 個區、新界12 個新市鎮和新界8 個新市鎮外的其他地區)的較大空間尺度和包含1620 個街段的較小空間尺度。

平均最近距離的空間分佈

首先,我們以樓宇為基本單元,計算出每座樓宇的中心點距離最近食物援助服務的直線距離。然後,我們基於街段貧窮人口數和樓宇的佔地面積及高度資料,對每座樓宇的貧窮人口數進行估算。最後,我們計算出(1)29 個分區的貧窮人口平均最近距離;(2)最近距離短於500 米、500 米到1000米、1000 米到2000 米及長於2000 米的貧窮人口分佈;(3)1620 個街段的貧窮人口平均最近距離,並利用雙變量局部空間自相關指數尋找出(4)可達性低的高貧窮人口聚集區。由於4 種服務的特徵不同,我們將4 種服務歸為兩類進行分析,第一類為集體購買與平價市場,第二類為食物派發與熱食服務。

在29 個分區層面,港島4 區、九龍5 區和新界12新市鎮的貧窮人口約佔全港貧窮總人口的96%。如附表所示,其中沙田(馬鞍山)的可達性情况最差,到達兩類設施的平均最近距離分別為9710 米和5750 米,所有貧窮人口(約2.32 萬)在2000 米範圍內都沒有可獲取的食物援助服務。其次是南區和大埔(新市鎮),這兩個地區到達第一類服務的平均最近距離均在6000 米以上,到達第二類服務的平均最近距離分別為4080 米和1310 米。兩個地區中的所有貧窮人口(分別為3.82 萬、4.27 萬)都不能在2000 米之內獲取第一類服務,南區所有貧窮人口都不能在2000 米內獲取第二類服務,大埔(新市鎮)僅有不到40%的貧窮人口可以在1000 米內獲取第二類服務。沙田(新市鎮)的可達性也較低,到達兩類服務的平均最近距離分別為4710 米和1520米,所有貧窮人口(7.88 萬)都不能在2000 米內獲取第一類服務,只有不到40%的貧窮人口可以在1000 米內獲取第二類服務。中西區的第二類服務可達性較好,將近95%的貧窮人口都可以在1000 米內獲取第二類服務,然而第一類服務的可達性較差,平均最近距離為5090 米,所有貧窮人口(2.85 萬)都不能在2000 米之內獲取第一類服務。可達性最高的地區為離島(北大嶼山)、元朗(天水圍)、深水埗、九龍城和觀塘,到達第一類設施的平均最近距離介於330 米到1080 米之間,到達第二類設施的平均最近距離介於260 米到520 米之間。在1620 個街段層面,如附圖所示,我們識別出了服務可達性較低且貧窮人口較高的地區,與29 個分區層面的結果相似,這些街段均聚集在沙田(馬鞍山)、南區、大埔(新市鎮)、沙田(新市鎮)和中西區。這些階段中匯聚了約8.41 萬的貧窮人口,約佔全港貧窮人口的6%。除了中西區第二類服務情况較好外,兩類服務在其他4 個地區的街段中的可達性均較低。

有的放矢地投入資源

整體而言,我們發現香港的食物援助服務在空間上存在一些熱點區域和冷點區域,有的地區服務較充裕而有的地區服務較匱乏甚至沒有。當前的食物援助服務在上述一些貧窮人口較為聚集的地方較為缺乏,相關機構可以考慮在上述幾個地區和街段中多設置服務點,從而提升這幾個地區的服務可達性。深入了解食物援助服務的空間分佈可以有助於服務資源的有效分配。空間分析技術可以具體地呈現服務資源的空間分配,是我們中心進行香港貧窮研究與政策分析的重要工具。

作者郭瑛琦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研究生;陳之翰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員;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文章於二零一五年三月十號在明報刊登,請點擊這裡以瀏覽原文。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