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兆輝
近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稱「家計會」)播出一則宣傳短片,鼓勵年輕夫婦做好家庭計劃,短片引起各方對理想家庭規模的關注和討論。許多人感到家計會鼓勵建立大家庭,甚至大到可以組成一支籃球隊,卻沒有意識到夫婦撫養子女的困難。
其實,家計會的宣傳短片是回應本港人口老化之快、生育率之低的處境(除去非本港居民所生嬰兒,香港總和生育率僅為1.0,即平均每位女性一生僅生育一名嬰兒)。香港確實需要更多年輕人口維持一個更加平衡和健康的人口結構,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本港家庭規模由1971年平均每戶4.5人縮至2015年的2.9人,縮減趨勢仍在持續。值得關注的是,現今愈來愈多夫婦飼養寵物,愈來愈少夫婦生兒育女。
此外,家計會的全港性調查發現,已婚女性的實際子女數與理想子女數存在差距,約有40%受訪者表示實際子女數小於理想子女數,她們主要是年齡在15-39歲、並且擁有高學歷的在職女性。
研究顯示,雖然已婚夫婦的理想子女數大多為兩個,但一孩家庭已經成為當下的一種常態,而且約有20%年輕已婚女性選擇不生小孩。選擇不生或僅願意生育一個小孩的夫婦表示,他們的主要顧慮是生養小孩責任大、經濟負擔重。
我們提出19項鼓勵生育的政策,詢問受訪者對各項政策的偏好。在願意生小孩,但目前仍舊未生育或未實現理想子女數的已婚女性中,最受歡迎的4項政策分別為:教育資助(78%)、醫療資助(76%)、免費學前教育(73%)、買/換樓、租屋資助(72%)。
在未決定是否生小孩的女性中,6項最可能影響她們生育決策的措施分別為:教育資助(81%)、醫療資助(79%)、買/換樓、租屋資助(76%)、免費學前教育(74%)、奶粉津貼(73%)、有薪親子假(70%)。
這些結果表明,當前本港生育率如此之低,不是因為已婚女性缺乏對生兒育女的興趣和渴望。不生或少生孩子,實在是本地父母考慮自身經濟能力和責任後,為更好經營管理生活所作出的一種妥協。
因此,鼓勵生育政策的重點,應當放在如何減輕生養子女的經濟和情感壓力,提高夫婦應對成為人父人母的信心和能力。
具體地說,以下幾項措施可能有所幫助:
1) 通過增加可租/買的公屋, 放寬對中等收入家庭的限制,幫助年輕夫婦購房,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2) 為有幼兒的夫婦提供彈性工作時間,有效縮短工時,改變長工時文化,以建立一個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
3) 為有子女的僱員提供富有彈性的假期安排,以幫助他們兼顧工作和照顧子女。
4) 在各區增設幼兒中心(在生育率較高的地區,幼兒中心數目尤為短缺,如元朗、天水圍),同時優化已有的育兒設施和服務時間,更好地滿足在職父母的需要。
5) 為撫養子女提供經濟支持和稅收優惠。
6) 增加中小學學生的學習機會,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緩解家長對子女學業的擔憂。
除了這些建議之外,社區的回應和商界的支持也十分重要。要求企業全部負擔帶薪育嬰假,對僱主來說較不公平,政府或可考慮給予部分補貼以分擔成本。
據智經研究中心估算,本港生養一個孩子的成本約為600萬元。在政府提供12年免費教育及高質量的健康醫療服務的情況下,其實市民撫養子女的成本比這一估算要低,每年均有許多優秀學生由基層培養出來。
生孩子與否的決定是持續一生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仍舊屬於個人的選擇。同時,在生養孩子的過程中,快樂和痛苦並存,而我們呼籲社會對渴望為人父母的夫婦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有些人認為,經濟支援對增加生育效益有限,無論如何,至少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對為人父母來說,也是政府對他們一種實質的支持和鼓勵。
最後,養育孩子的責任不應全部落在父母肩上,政府和社會均應分擔。這些小孩最終成為香港未來的勞動力,服務社會。我們需要他們,也要重視他們,家計會的宣傳片所要傳達的核心訊息,不是鼓勵建立大家庭,而是面對遲婚的情況,鼓勵人們做好對家庭的規劃。渴望小孩的夫婦不應當坐失良機,而且對於要生養幾個小孩,寶貴的是本地夫婦有自由作出自己的選擇。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研究小組主席
文章於二零一五年八月十八號在信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