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Creating default object from empty value in /opt/app-root/src/content/themes/salient/nectar/redux-framework/ReduxCore/inc/class.redux_filesystem.php on line 29
香港旅遊業出路—高值低量 | Well-being in Hong Kong

香港旅遊業出路—高值低量

By September 22, 2015Paul's Channel

盧恩媛  |  葉兆輝

剛於8月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香港遊客的增長率由2010年的22%持續下跌至2014年的12%;過夜旅客人數比去年下跌2%;2015年首兩季酒店入住率和零售業總收入,更分別下調8.7%和1.6%。

面對遊客量明顯下滑,特區政府極為緊張,還多次表示憂慮。不過,與其無止境渴求大量旅客,政府更應放遠目光,藉此機會把香港的旅遊業模式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有量度地滿足經濟之餘,也不會破壞市民的生活。

內地遊客佔訪港遊客的八成,可說是最大的遊客源。自2010年「一簽多行」政策實施後,內地遊客增長率一直維持11%以上。然而,在遊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這增長速度卻遠超本港的承受能力。為了滿足大量以購物為主的內地旅客的需要,大街小巷原有的道地商店已日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式一樣的大型連鎖店、名牌旗艦店、首飾珠寶店、藥房……漸漸地香港已變成一家超級購物中心,奪去這個城市原有的獨特風貌。

遊客過多 引起抗拒

2014年,總入境旅客超過6.08億人次,是香港總人口的八倍,也是24個世界城市中遊客與居民比例最高的一個,而這種「高量低值」的「大眾旅遊」模式,只可為香港帶來短期的經濟回報,卻沒有為香港的其他方面增值,甚至限制了香港的長遠發展。例如原有更高生產力的勞動人口,基於勞動市場的需求而流向低技術的零售業工種。

西班牙巴塞隆拿是歐洲最多訪客的城市之一,2014年便有740萬遊客到訪,等於該城人口的四倍;即使只是承受這樣「低」的遊客比例,當地居民與遊客之間在過去一年已經存在極大的張力。去年夏天,巴塞隆拿居民作出一連串抗議行動,表達對過多遊客的不滿。這正正是由於當地市政府只顧旅遊業帶來的經濟得益,而忽視遊客對城市、居民和本土文化帶來的衝擊。

「大眾旅遊」模式導致旅遊熱點的租金飆升,售賣日常用品的小商店也由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商店或酒吧取代。此外,遊客的一些不恰當舉止、噪音和環境污染,更大大擾亂了巴塞隆拿的社區秩序。

地方政府如果未能有效調控遊客,重要的地標和古蹟也有可能受到損毀。例如法國首都巴黎,由於情侶遊客流行把寫上名字的鐵鎖扣在Ponts des Arts橋上,這種浪漫行為卻為這條藝術之橋帶來不甚浪漫的苦果——今年初,橋上部分欄杆已遭超過100萬個、重量達45噸的「愛之鎖」壓至塌下。

其他如哥本哈根的新港Nyhavn、巴塞隆拿的Güell公園、英國的巨石陣等旅遊熱點亦無一幸免。龐大的遊客量造成的擁擠環境,也大大影響遊客的經驗,不少曾經到訪的遊客,最後只能帶着一個不大美好的回憶離開。

前車可鑑,香港的旅遊業假如以這樣「高量低值」的模式發展下去,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種旅遊業模式,實在既短視也不持久;住在「重災區」一帶的居民,日常生活已給大量遊客影響;過量的人數,也令遊客難有賓至如歸的體驗。試問今天的珠寶商店、藥房因為遊客增長放緩而受影響甚至倒閉,會比市民的生活質素、香港的特色和國際聲譽更加重要嗎?

今次的旅遊業增長放緩,其實給了港人一個選擇:要繼續走「高量低值」的「大眾旅遊」模式、把香港變成一個「沒有香港人」的城市,還是趁此喘息機會,改變香港的旅遊業模式?

改變思維 重塑模式

旅遊業可為國家和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各地政府均希望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以刺激經濟,提升就業。統計顯示,全球遊客於2014年的消費高達12460億美元。例如遊客在倫敦一年的消費便高達110億英鎊,為旅遊業提供28萬個工作崗位;而香港的旅遊業佔全年總生產值的5%,並提供69600份職位。面對這些可觀的數據,難怪很少政府(政客)願意干預或監管。

上述所列的城市均須面對旅遊業高速增長而引發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民眾對過量遊客的不滿甚至產生抗拒,多國政府已開始正視這個問題並採取措施。以下是我們對幾個國際城市的觀察:

調控

巴塞隆拿鑑於大量遊客為居民帶來滋擾,當地市政府正在爭取實施遊客限額制度;哥本哈根市政府把河道旁一些特定住宅區劃為「靜音區」,確保居民免受遊客的噪音滋擾(尤其是遊船)。

收費

為了控制西班牙Güell公園的遊客量,當地市政府2013年開始收取入場費。這一石多鳥的措施,已把每天的遊客量從30000人次降至6000人次,並提升旅客的體驗,公園第一年的收入便有130萬歐羅,還以此在園內興建一所博物館。而香港可以毋須參與零團費的內地旅客安排,因這種形式的安排,助長不良的銷售手法,也會加深內地旅客對香港的負面印象,破壞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

優次

現今多個城市已經刻意脫離「大眾旅遊」的模式,而專攻目標遊客。例如據統計所知,八成以上遊客因受到倫敦文化吸引而到訪,有鑑於此,倫敦市長數月前便推出倫敦的「文化旅遊策略」,其一是讓遊客更全面地體驗當地文化,其二是更廣泛地與該地各類文化機構分享旅遊帶來的成果

簡單的旅遊政策或措施,足以為城市帶來正面的影響。以哥本哈根為例,該城一直秉持一個信念:「遊客應該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而非要丹麥人遷就遊客的生活」。在這個共同信念下,市政府推出不同政策,例如禁止外國人購買河岸的住宅、限制社區的酒吧和餐廳數量,以免旅遊業完全佔據居民的生活。

要把旅遊業放緩轉危為機,特區政府必須改變短視的思維方式,設法發展「高值低量」的旅遊業。首先,必須開拓新的客源,減少單靠內地遊客帶動香港的旅遊業;其次,政府應以居民生活為先,減少旅遊業對市民的負面影響;其三,重新關注遊客體驗,策略性地吸引真正願意體驗香港的遊客。

香港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吸引遊客之處,必定不僅僅在於購物。香港交通便利,同時不乏郊野,例如西貢的地質公園、糧船灣一帶的天然六角形岩柱壁畫、多條長途和短途的遠足路徑,全都近在咫尺。不僅如此,香港的藝術與文化在亞洲也是數一數二,九大藝術團體、藝術節、巴塞爾藝術展覽會、中國傳統廣東戲曲……都是很受國際關注的。

要成功轉化香港的旅遊業,向遊客呈現香港的獨特之處,更重要的是,政府與民間團體合作,在現有的環境發掘新的旅遊市場,同時鼓勵與幫助民間團體有量度地開拓新的觀眾或遊客源,

如果香港的旅遊業必須依靠撤銷限奶令和大量增加自由行才可生存的話,只能證明香港還停留在一個低水平和不健康發展的城市,這絕對不是東方之珠的特色!希望當局為香港旅遊業作鮮明的定調,高值低量,共同發展一個有質素、又可照顧本地居民生活的雙贏方案,讓不同業界和團體、市民都能享受到旅遊業帶來的成果。

盧恩媛為世界城市文化論壇、BOP文創諮詢公司研究員;葉兆輝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文章於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二號在信報刊登。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